胎寬會影響齒比嗎?為什麼25mm和32mm感覺不一樣

探討不同胎寬如何影響實際輪徑和齒比,解釋公路車與山地車在騎行體驗上的差異。

這個問題揭示了騎行感受中一個非常微妙但關鍵的區別:"機械齒比"與"體感齒比"。

答案是:胎寬不直接改變機械齒比,但會改變"最終傳動比"和你的發力感受,所以騎起來感覺會很不一樣。


1. 機械齒比 vs. 最終傳動比

首先,我們要明確兩個概念:

  • 機械齒比 (Mechanical Gear Ratio):這純粹是牙盤齒數飛輪齒數之間的數學比例。例如,50T牙盤對11T飛輪,齒比就是 50 / 11 ≈ 4.54這個比例是固定不變的,無論你用什麼輪胎。

  • 最終傳動比 (Final Drive Ratio / Development):這是我們之前討論過的"Development (齒比米)"概念,它計算的是你踩一圈,車子實際前進的距離。它的公式是:機械齒比 × 車輪周長

關鍵點來了:雖然只是從25mm換到32mm,但更寬的輪胎在充氣後,其整體高度也會增加,從而導致車輪的總周長變大了

舉例計算: 假設在一個700c的輪圈上:

  • 使用25mm輪胎,總周長可能是 2136mm
  • 換成32mm輪胎,總周長可能會增加到 2174mm

現在,我們看看在同一個檔位(例如50/17T,齒比為2.94)下有什麼區別:

  • 25mm輪胎2.94 × 2.136m = 6.28m (踩一圈前進6.28米)
  • 32mm輪胎2.94 × 2.174m = 6.39m (踩一圈前進6.39米)

結論:換上32mm輪胎後,在同一個檔位下,你每踩一圈,車子會多前進11厘米。這相當於你的齒比被"偷偷"加重了一點點


2. 為什麼25mm和32mm感覺如此不同?

你感覺到的差異,是上述"最終傳動比"變化,以及更重要的"滾動阻力"和"舒適度"共同作用的結果。

滾動阻力 (Rolling Resistance)

過去大家認為"越窄、胎壓越高的輪胎滾得越快",但現代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在真實的、非完美的鋪裝路面上,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 25mm輪胎:需要打很高的胎壓(例如90-100 PSI)。在不平整的路面上,它就像一個硬邦邦的球,遇到微小的顛簸會被向上彈起,造成垂直方向的能量損失,增加了滾阻。感覺上是"顛簸"和"路感清晰"。
  • 32mm輪胎:可以用更低的胎壓(例如60-70 PSI)。它擁有更大的容氣量,遇到顛簸時,輪胎自身會發生形變並吸收震動,而不是讓整個車和人被彈起。這減少了垂直能量損失,因此在真實路面上的滾動阻力反而更低。感覺上是"順滑"和"穩定"。

舒適度和發力感受

  • 25mm輪胎:路面傳來的高頻震動會持續衝擊你的身體,導致肌肉更快疲勞。為了維持速度,你需要不斷地對抗這些震動。
  • 32mm輪胎:極大地過濾了路面震動。你的騎行更穩定,身體更放鬆,核心力量可以更純粹地用於踩踏輸出,而不是穩住車身。這使得長時間維持功率輸出變得主觀上更輕鬆

總結

特性 25mm 輪胎 32mm 輪胎
機械齒比 不變 不變
最終傳動比 略低(輪周長小) 略高(輪周長大,檔位感覺稍重)
滾阻 (真實路面) 較高 較低(更順滑)
舒適度 差,顛簸 ,濾震性強
主觀感受 "硬"、"快"、"顛"、"路感清晰" "穩"、"順"、"舒適"、"感覺更省力"

最終,你感覺到的"不一樣"是一個複合體驗

換上32mm輪胎後,雖然你的檔位因為輪周長變大而客觀上變重了一點點,但由於滾動阻力的降低和舒適度的極大提升,你的騎行效率和發力感受反而變得更好了,最終感覺"更輕鬆"、"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