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車手都用什麼齒比?環法比賽齒比解析

解析環法等職業賽事中的齒比選擇,展示職業車手如何應對不同賽段的需求。

職業車手的齒比選擇是一門精密的科學,它與業餘愛好者的選擇有很大不同,並且會根據賽段類型進行極致的優化。


破除迷思:職業車手並非只用"踩不動"的重齒比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職業車手因為力量強,所以只用非常重的齒比。實際上,現代職業車手最大的優勢在於他們擁有更寬廣的齒比範圍更細分的檔位選擇,這得益於12速(甚至13速)套件的普及。

他們的目標始終如一:無論在何種地形(平路衝刺、高速下坡、陡峭爬坡),都能通過選擇合適的齒比,讓雙腿保持在最高效的踏頻區間(通常是90-100 RPM)。

現代職業車手的主流配置演變

  • 牙盤越來越大:經典的53/39T"標準盤"正在被更大的尺寸取代。如今,54/40T 已經成為許多車隊的新標準,甚至在平路賽段,55T、56T 的大盤也屢見不鮮。他們幾乎不會使用業餘愛好者中流行的50/34T壓縮盤。
  • 飛輪範圍越來越寬:得益於12速套件,職業車手可以在不犧牲檔位綿密度的前提下,使用範圍更廣的飛輪。11-30T11-32T 是最常見的選擇,而在最艱難的山地賽段,11-34T 也被毫不猶豫地換上戰車。

環法比賽分站齒比全解析

職業車手的齒比選擇是"一站一換",根據賽段路況圖進行精確計算。

1. 平路賽段 (Sprinter's Paradise - 衝刺手的樂園)

  • 賽段特點:地勢平坦,平均速度極高(45-50km/h),最後以集團衝刺結束,瞬間時速可達70km/h。
  • 典型齒比:牙盤 54/40T55/41T,搭配飛輪 11-28T11-30T
  • 選擇原因
    • 巨大牙盤 (54/55T):用於在終點前的高速衝刺中,即使踏頻高達120 RPM也不會"踩空",能夠持續輸出最大功率。
    • 綿密飛輪 (11-28T):在高速巡航的集團中,檔位間微小的齒數差別(例如15-16-17T)能幫助車手精確地微調踏頻,以最節能的方式跟車。

2. 山地賽段 (Climber's Battleground - 爬坡手的戰場)

  • 賽段特點:包含數個高難度爬坡,坡度動輒超過8%,山頂終點或之後有技術性下坡。
  • 典型齒比:牙盤 54/40T53/39T,搭配飛輪 11-32T11-34T
  • 選擇原因
    • 寬廣飛輪 (11-34T):這是決勝的關鍵。34T的最大飛輪配合39T或40T的小盤,可以提供接近1:1的齒比。這能讓車手在15%的陡坡上,依然努力維持80-90 RPM的高踏頻,用有氧系統去爬坡,為最後的進攻保存肌肉力量。
    • 保留大盤:巨大的54T大盤並非擺設。在山谷間的平路,以及時速可達80-100km/h的下坡路段,這個大盤是追擊和突圍的利器。

3. 個人計時賽 (Race Against the Clock - 與時間賽跑)

  • 賽段特點:單人出發,在氣動戰車上以最高均速騎行。
  • 典型齒比:牙盤 56T、58T、甚至60T以上的單盤或雙盤,搭配飛輪 11-28T11-30T
  • 選擇原因
    • 超大牙盤 (58T+):計時賽的目標是在最優的氣動姿勢下,以最佳踏頻維持最高速度。巨大的牙盤就是為了匹配這個場景,確保車手在55km/h以上的速度時,踏頻依然能落在95-105 RPM的最佳區間。

齒比選擇總結表

賽段類型 主流牙盤配置 主流飛輪配置 核心策略
平路賽段 54/40T, 55/41T 11-28T, 11-30T 保證衝刺極速,微調巡航踏頻
山地賽段 54/40T, 53/39T 11-32T, 11-34T 確保爬坡高踏頻,兼顧下坡高速
個人計時賽 58T, 60T+ 11-28T, 11-30T 匹配超高均速下的最佳踏頻

未來趨勢:UCI的介入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職業賽場的速度越來越快,為了提升安全性,國際自盟(UCI)計劃將從2025年下半年開始,在部分賽事中測試最大齒比不得超過 54x11T 的限制。這預示著未來職業車手的齒比選擇可能會受到規則的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