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车手都用什么齿比?环法比赛齿比解析
解析环法等职业赛事中的齿比选择,展示职业车手如何应对不同赛段的需求。
职业车手的齿比选择是一门精密的科学,它与业余爱好者的选择有很大不同,并且会根据赛段类型进行极致的优化。
破除迷思:职业车手并非只用“踩不动”的重齿比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职业车手因为力量强,所以只用非常重的齿比。实际上,现代职业车手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拥有更宽广的齿比范围和更细分的档位选择,这得益于12速(甚至13速)套件的普及。
他们的目标始终如一:无论在何种地形(平路冲刺、高速下坡、陡峭爬坡),都能通过选择合适的齿比,让双腿保持在最高效的踏频区间(通常是90-100 RPM)。
现代职业车手的主流配置演变
- 牙盘越来越大:经典的53/39T“标准盘”正在被更大的尺寸取代。如今,54/40T 已经成为许多车队的新标准,甚至在平路赛段,55T、56T 的大盘也屡见不鲜。他们几乎不会使用业余爱好者中流行的50/34T压缩盘。
- 飞轮范围越来越宽:得益于12速套件,职业车手可以在不牺牲档位绵密度的前提下,使用范围更广的飞轮。11-30T 和 11-32T 是最常见的选择,而在最艰难的山地赛段,11-34T 也被毫不犹豫地换上战车。
环法比赛分站齿比全解析
职业车手的齿比选择是“一站一换”,根据赛段路况图进行精确计算。
1. 平路赛段 (Sprinter's Paradise - 冲刺手的乐园)
- 赛段特点:地势平坦,平均速度极高(45-50km/h),最后以集团冲刺结束,瞬间时速可达70km/h。
- 典型齿比:牙盘 54/40T 或 55/41T,搭配飞轮 11-28T 或 11-30T。
- 选择原因:
- 巨大牙盘 (54/55T):用于在终点前的高速冲刺中,即使踏频高达120 RPM也不会“踩空”,能够持续输出最大功率。
- 绵密飞轮 (11-28T):在高速巡航的集团中,档位间微小的齿数差别(例如15-16-17T)能帮助车手精确地微调踏频,以最节能的方式跟车。
2. 山地赛段 (Climber's Battleground - 爬坡手的战场)
- 赛段特点:包含数个高难度爬坡,坡度动辄超过8%,山顶终点或之后有技术性下坡。
- 典型齿比:牙盘 54/40T 或 53/39T,搭配飞轮 11-32T 或 11-34T。
- 选择原因:
- 宽广飞轮 (11-34T):这是决胜的关键。34T的最大飞轮配合39T或40T的小盘,可以提供接近1:1的齿比。这能让车手在15%的陡坡上,依然努力维持80-90 RPM的高踏频,用有氧系统去爬坡,为最后的进攻保存肌肉力量。
- 保留大盘:巨大的54T大盘并非摆设。在山谷间的平路,以及时速可达80-100km/h的下坡路段,这个大盘是追击和突围的利器。
3. 个人计时赛 (Race Against the Clock - 与时间赛跑)
- 赛段特点:单人出发,在气动战车上以最高均速骑行。
- 典型齿比:牙盘 56T、58T、甚至60T以上的单盘或双盘,搭配飞轮 11-28T 或 11-30T。
- 选择原因:
- 超大牙盘 (58T+):计时赛的目标是在最优的气动姿势下,以最佳踏频维持最高速度。巨大的牙盘就是为了匹配这个场景,确保车手在55km/h以上的速度时,踏频依然能落在95-105 RPM的最佳区间。
齿比选择总结表
赛段类型 | 主流牙盘配置 | 主流飞轮配置 | 核心策略 |
---|---|---|---|
平路赛段 | 54/40T, 55/41T | 11-28T, 11-30T | 保证冲刺极速,微调巡航踏频 |
山地赛段 | 54/40T, 53/39T | 11-32T, 11-34T | 确保爬坡高踏频,兼顾下坡高速 |
个人计时赛 | 58T, 60T+ | 11-28T, 11-30T | 匹配超高均速下的最佳踏频 |
未来趋势:UCI的介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职业赛场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了提升安全性,国际自盟(UCI)计划将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在部分赛事中测试最大齿比不得超过 54x11T 的限制。这预示着未来职业车手的齿比选择可能会受到规则的直接影响。